2017年06月06日

證監會盼各界理解,股民為何不買賬?

一家之言
  中小投資者利益難得保障是直接原因,更深層次原因在於相關部門對內幕交易等市場操縱打擊力度較弱,致使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多成一句空話,“公平交易”難以達成,也就難怪眾多聲音不買賬了。
  6月20日,2017陸家嘴論壇在上海拉開序幕。證監會副主席薑洋在會上表示,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後,證監會把穩定市場作為修復和發展市場的基本前提。同時,他表示,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,越往後難度越大,希望市場各方對證監會的工作給予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。
  證監會希望各方予以理解,但網友似乎並不買賬。諸如“規則理解了中小投資者嗎”“巨額虧損的痛誰能理解”等評論不時入目。誠然,監管部門的從嚴監管已進嶄新階段,股票期權報價比如加強對“忽悠式”、“跟風式”重組和盲目跨界重組的監管,打擊IPO欺詐發行、虛假資訊披露、仲介機構違法、操縱市場等執法行動有目共睹。但從評論呼聲看,卻難得中小投資者的真正體諒,為什麼?
  表面上看,中小投資者利益難得保障是直接原因,深層次原因則在於相關部門對內幕交易等市場操縱打擊力度較弱,致使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多成一句空話,“公平交易”難以達成,也就難怪眾多聲音不買賬了。
  雖然對“忽悠式”重組、欺詐發行、虛假陳述等違法違規,都要進行打擊。但目前來看,市場主要矛盾在於市場操縱。市場操縱不除,A股所有的制度改革、監管工作或全都歸零,一些平庸或垃圾公司、在莊家操縱下股價高高在上,市場優勝劣汰機制難以形成。垃圾公司耗費市場資源、好公司難以得到資源,最終這個市場就難以為投資者創造財富。
  目前,監管部門對市場操縱打擊力度不夠,這也是目前監管工作的短板。前一階段,證監會部署了今年專項執法行動第二批案件,主要聚焦於打擊、查處炒作次新股等惡性操縱行為,其對次新股惡炒產生了明顯抑制效果;不過,A股市場不僅有次新股惡炒,還有題材概念股、莊股、妖股惡炒,惡炒實質都是市場操縱,對此都應依法監管,而且打擊市場操縱應是一個常態性監管工作,市場操縱前赴後繼,通過一兩次專項行動或難根除。
  當然,監管推動市場價值回歸會觸犯既得利益集團,尤其是長期盤踞在小盤股、次新股、題材概念股中莊家的利益。由此市場出現各種風言風語,比如過分強調“自由市場”,背後實則隱藏著監管缺位下助長市場操縱的目的,操縱者可從容不迫完成建倉、拉抬、派發籌碼全過程。
  事實上,監管市場操縱和惡炒個股,“特停”本可以是個適當方式。然而,或因為日前市場人士的質疑,股票被“特停”數量有所減少。加之力度較弱,使監管層即便實施“特停”,但從效果來看,也似隔靴搔癢。比如,被“特停”的煌上煌6月20日複牌,股價照漲不誤,從低位到現在已經暴漲60%多,相當於一個小牛市收益,這又如何讓投資者淡定,只能加入跟莊追莊行列,市場剛剛燃起的價值投資小火苗又快被撲滅。
  不僅如此,目前“特停”舉措似乎沒有抓住問題本質,也失去原有威懾力。上市公司“特停”,只能自查自身資訊披露是否有遺漏,但此前上市公司核查之後往往公告稱並沒有新資訊可以披露。即股價暴漲主因並非上市公司基本面改變,而是因為二級市場炒作。上市公司停牌自查,即使莊家在特停之後短期操作會有所收斂,但依舊會舊態複萌,而且其他投資者一看操縱市場只是被“特停”簡單了事,更會群起模仿,由此,市場時不時刮起妖股爆炒之風。
  對此,監管部門應堅持有法必依、執法必嚴、違法必究,要讓操縱者付出慘重代價,如此才能形成有效震懾。資本市場是多元利益訴求的交匯體,監管工作則需要在多元利益主體之間求得公正的利益平衡或再分配,原來資本玩家通過市場操縱、並購重組獲取不法利益,現在就要斬斷這些利益鏈。在保持監管定力的同時,唯有遵循保護最廣大中小投資者利益,維護市場“三公”,才能真正尋得股民的理解,也才能收穫市場真正意義上的買賬。
  □熊錦秋(財經評論人)
文章轉自 :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fortune/2017-06/21/c_1121180365.htm



Posted by Ting at 11:49│Comments(0)
上の画像に書かれている文字を入力して下さい
 
<ご注意>
書き込まれた内容は公開され、ブログの持ち主だけが削除できます。